<cite id="f99jx"><span id="f99jx"></span></cite>

          <font id="f99jx"><noframes id="f99jx"><sub id="f99jx"></sub>

               
               
                               
                
                新聞中心
              您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新聞中心 


              佛教自然觀與佛教中國化


              來源:中國民族報    作者:于飛    發布時間:2021-10-04 11:10:03    閱讀次數:988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開始,就不斷中國化,廣泛吸收和融合中國儒、道兩家的重要思想,其“自然觀”也不例外。

                在古代,我國眾多先哲就提出了許多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以“天人合一”為核心的生態自然觀是我國傳統哲學體系的精髓,為合理解決人與自然關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則和方法。“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正是這一觀念的體現。佛教傳入中國后,在佛教緣起論、整體論、眾生平等以及“無情有性說”等理論基礎上,積極吸收了“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等思想,大量融進儒、道兩家的自然觀,形成了中國佛教獨特的本土化自然觀,即崇尚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佛教自然觀的萌芽階段,主要體現在佛經翻譯過程中對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然”概念的借用和早期佛教著作對老莊玄學“自然觀”的運用。如在早期佛教經典翻譯中,“自然”一詞主要用來表征“般若波羅蜜”“智慧”“境界”“空”“凈土”等內容。像《道行般若經》將“般若波羅蜜”理解為自然而然的境界;《正法華經》《光贊經》用“自然”翻譯“諸法實相”“諸法空性”;《光贊經》與《無量壽經》的各種譯本則用“自然”來形容佛國土中色身、樓觀宮殿的微妙與不可思議等。東晉時期,僧肇、竺道生、慧遠等名僧在其著述中,利用“自然”觀念來闡釋佛教義理。竺道生是最早把“自然”概念融入“佛性”內涵的僧人,他借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觀念來解釋佛性說:“夫體法者,冥合自然,一切諸佛莫不皆然,所以法為佛性也。”這里,“法”“自然”和“佛性”三者是同等內涵和意義的概念。早期,中國佛教著述對“自然”觀念的運用和理解,直接影響了后來禪宗自然觀的形成。

                到了唐宋時期,禪宗進一步突出并強化了自然觀。禪宗被認為是佛教中國化最為典型的宗派,禪宗的自然觀是儒道佛“自然觀”相互吸收、深度融合的結晶。禪宗主張在自我觀照的坐禪過程中,達到一種融化物我、人與萬物自然統一的境界,即“禪”的境界,也即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共處。無情有性,珍愛自然,這是中國佛教自然觀的基本精神。佛教傳入中國經過數百年的中國化發展,宗派林立,但各派別在對待有情和無情眾生的態度上卻是一致的,認為任何有情和無情都具有內在的佛性,即像花草樹木、山川河流、大地瓦石等這樣的無情也都具有佛性。“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郁郁,碧湛湛,百草頭上漏天機;華(花)簇簇,錦簇簇,鬧市堆邊露真智。”中國佛教認為,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是與人親和并可以啟人悟道的生命存在。也正因為如此,許多佛教寺院都修建于遠離塵囂的山清水秀之處。

                “天下名山僧占多”。當年釋迦牟尼放棄苦修,端坐于尼連禪河畔的菩提樹下冥想得悟,從此,佛教與自然山水風物結緣。在中國,佛教與山水之間的不解之緣愈加凸顯,中國佛教名山數以百計,不僅記錄了佛教的中國化進程,也顯現了優良的生態文化傳統。傍高高的山巒筑廟、依潺潺的流水立寺,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天下崇山多佛寺、峻嶺每見僧人游的獨特景觀。佛因山而顯赫,山以佛而著名。尤其是禪宗祖師以青山為居、碧水作伴,歷代祖庭都位于山水秀美的地方。從達摩祖師少林面壁,到四祖道信在破額山參禪,再到五祖弘忍在東山傳法以及六祖慧能在曹溪之畔正式創立南宗禪,禪宗的歷代祖師都喜好在山水自然中參禪悟道。許多禪門高僧還創作了大量優美的寫景詩,表達山水皆真如的思想。宋代禪僧汾陽善昭有詩云:“春雨與春云,資生萬物新。青蒼山點點,碧綠草勻勻。雨霏長空靜,云收一色真。報言修道者,何物更堪陳。”禪宗主張山水皆真如、觸目皆菩提,強調在對大自然的直覺觀照之中,契悟宇宙實相,強調人與自然相合無間,人之本性與自然之法性合為一體,追求一種自然愜意的生命情懷。

                我國佛教的歷代高僧大德植樹造林、整治河川、美化環境,倡導戒殺素食、放生護生,是生態保護的積極實踐者。宋代廬山萬杉寺的開山祖師大超禪師,秉承“農禪并舉”的優良傳統,曾率領僧眾在寺院周圍種植杉樹萬棵。由于當時萬杉寺的生態環境特別優越,加之法事活動規范,遂成為佛教界典范,宋仁宗將其列為皇家寺院。據記載,廬山歷代僧人都有植樹造林、造福一方的優良傳統。長期熱心和積極參與植樹造林,不僅美化了寺廟環境,還保護了寺院周邊的生態。

                縱覽我國佛教寺院,無不林木蔥蘢、花草芬芳,這在客觀上對保護自然環境、保持生態平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云南西雙版納的佛寺一般都建于風景優美、生態環境良好的地方。佛寺四周種植著濃蔭四蓋的大樹和郁郁蔥蔥的竹林,佛寺庭院內也遍布奇花異樹,儼然是“洞天福地”“人間仙境”。在藏族聚居區,藏傳佛教倡導的慈悲、平等、戒殺等思想,也為保護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梢哉f,從釋迦牟尼最初講經說法的“祇樹給孤獨園”,到佛教傳入中國后園林式寺院的建造,再到以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華山為代表的中國四大佛教山林及其信仰的形成,無不體現了佛教崇尚自然與回歸自然的生態人文主義意蘊和價值取向。

                無論是深山僻壤,還是城郭鬧市,舉凡佛教活動場所,大多風景幽靜、生態優良。漢傳、藏傳和南傳上座部佛教均蘊涵了極其豐富的愛護自然、尊重生靈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態倫理思想。與時俱進的中國佛教應積極參與到當代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中,踐行其自然生態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不斷提升佛教中國化水平。

               。ㄗ髡邌挝唬荷綎|社會科學院)

              《中國民族報》(2021年9月28日 8版)



               
              新聞推薦
              2021上海臺北城市論壇將于
              第六期臺灣道教宮觀負責人研習
              閩臺青年媽祖信俗研學體驗營開
              如何理解促進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為實現民族復興接續奮斗——寫
              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9
              臺灣祭孔引發的隨想
              第四屆世界宗教熱點研究論壇召
              佛教自然觀與佛教中國化
              全國政協民宗委舉辦第二期少數
              中國佛教協會負責人就“佛媛”
              譜寫宗教和順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領域的話語權
              哲學與科學相互促進
              創新發展中國哲學話語
               
              Copyright © 2014 by www.shanbi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14054068號-2
              情侣睡在一起真的控制不住吗_十大公认最好看的小说_美女被张开双腿日出白浆_成 人免费视频免费观看

              <cite id="f99jx"><span id="f99jx"></span></cite>

                      <font id="f99jx"><noframes id="f99jx"><sub id="f99jx"></s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