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國哲學傳統及其當代重建”學術研討會在濟南舉行。與會學者深刻反思近代以來中國哲學學科過度依賴西方哲學范式的傾向,并深入探討了如何確立中國哲學自主性的問題。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院長劉森林表示,現代學科譜系下的中國哲學初建之時,學界多專注于對中國古代哲學傳統的繼承和維護。如今,在中華文明新形態這一更廣闊視域下,學界應更加積極地創新發展中國哲學話語。
在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陳衛平看來,當代中國哲學知識體系的構建,是“事實的知識”“原理的知識”和“能力的知識”三種知識的有機結合。構建這樣的知識體系的重要原則,是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這是對歷史經驗的提升,也是對當今時代的引領。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體系不可能一成不變,但知識性和價值觀相統一的原則在當代依然需要繼承發揚。
作為認知、理解和評價中國傳統哲學的固定模式,“自我認知范式”在解釋中國傳統哲學實踐中具有奠基性作用。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李承貴認為,相較于科學認知范式、人文認知范式、邏輯認知范式,“自我認知范式”不僅是其他認知范式展開的基礎,而且能夠完善對其他認知范式的理解;不僅可以調整其他認知范式的解釋方向,而且能夠糾正其他認知范式的錯誤,從而顯示出其在解釋中國傳統哲學實踐中特殊且重要的地位。由于“自我認知范式”主張回到“自我文化系統”中去解釋中國傳統哲學,從而決定了解釋坐標、解釋義理、解釋話語、解釋價值的本我性,同時隱含著對建立“本我”學術立場的啟示性。
反思近代以來的中國邏輯研究是國內外學界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翟錦程認為,西方邏輯是伴隨西方知識體系在中國的傳播而傳入的,體現了西方文化的本質特征。雖然對中國邏輯研究啟蒙階段產生影響的西方邏輯,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西方邏輯,但以西方傳統邏輯體系為框架整理和研究中國邏輯,成為當時的基本研究模式,并一直影響到今天。在創新當代中國知識體系的背景下,學界需要進一步拓展邏輯觀念、建立方法論體系,挖掘出對中國哲學與知識體系起支撐作用的中國邏輯,進而在中國傳統思想生態中建構中國邏輯思想體系與知識體系。
會議由中國周易學會、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等機構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