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f99jx"><span id="f99jx"></span></cite>

          <font id="f99jx"><noframes id="f99jx"><sub id="f99jx"></sub>

               
               
                               
                
                圖文資訊
              您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圖文資訊 


              新書推介:卿希泰、詹石窗主編《中國道教通史》(五卷本)


              來源:川大老子研究院公眾號     作者:    發布時間:2020-07-06 08:17:39    閱讀次數:1936


               卿希泰、詹石窗主編《中國道教通史》(五卷本)

              出版信息

              書名:《中國道教通史》(全五卷)

              主編:卿希泰,詹石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版次:2019年12月第1版

              分卷主編:

              第一卷:蓋建民

              第二卷:蓋建民

              第三卷:周冶

              第四卷:周冶

              第五卷:陳耀庭

              ISBN:

              第一卷 9787010217178

              第二卷 9787010217130

              第三卷 9787010217147

              第四卷 9787010217154

              第五卷 9787010217161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道教通史性著作,350萬字,分為五卷。全書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為根本指導原則,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客觀總結了道教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規律,對道教自身的發展與道教同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關系都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探索,堅持史論結合,努力挖掘和正確評價道教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意義;全面地總結、分析了道教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它的教理教義、道規儀范、修煉方術等等;創造性地建立了中國道教史研究的學科體系,以道教本身發展的歷史進程為基本線索,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道教歷史分期;通史與專史結合,以道教產生、改革、宗派衍化為綱,以著名道教人物、主要道教經籍為目,剖析了各宗派發生、發展的歷史必然性,論述了道教著名人物的事跡和思想;探討了道教同儒、釋的相互關系,闡發了它對中國古代化學、天文學、醫藥學、養生學以及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發展的意義。該書描繪了一幅中國道教發展的全景圖。

              主編簡介:卿希泰先生

              卿希泰先生(1927—2017),四川省三臺縣人,原四川大學文科杰出教授,四川大學哲學系創建者之一,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創所所長,我國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中國道教學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國際知名的道教研究權威學者。1951年四川大學法律系本科畢業,1954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專業研究生畢業。1959年負責創建四川大學哲學系,任黨總支書記、副系主任。1980年負責創建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任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宗教學學科規劃評審組副組長、首屆全國高校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四川省首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國家“985工程”四川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首席專家、四川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等職。

              卿希泰先生主編的《中國道教史》(四卷本)、《中國道教思想史》(四卷本)是中國道教研究領域的標志性成果。此外,卿先生獨著《中國道教思想史綱》(第一卷)《中國道教思想史綱》(第二卷)《續•中國道教思想史綱》《芻蕘集》《道教文化與現代社會生活研究》等多部,主編《中國道教》(四卷本)《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道教文化新典》等多部,主編《儒道釋博士論文叢書》《宗教、哲學與社會研究叢書》。先后榮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的優秀科研成果獎13項,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6項。1991年,國務院授予“在社會科學研究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榮譽證書。曾被評為四川省優秀教師、四川省優秀博士生導師、成都市勞動模范。2017年,被授予“四川省社會科學杰出貢獻專家”稱號。2018年,獲頒“2017年度湯用彤學術獎”。

              主編簡介:詹石窗教授

              詹石窗教授,1954年生,福建省廈門市人,四川大學文科杰出教授。1982年獲廈門大學哲學學士學位,1986年獲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哲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福建師范大學易學研究所教授,廈門大學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F任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院長,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委員會主席、博士生導師,中華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任國務院參事室“國學館道家分館文字總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專家,國家“十三五”規劃文化重大工程《中華續道藏》首席專家,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湯用彤國學院名譽院長、講座教授,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華夏老學研究會會長、華夏老子學研究聯合會副會長、福建省易學研究會會長等職。

              先后擔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重大項目《百年道教研究與創新工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百年道學精華集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百年道家與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等項目的首席專家,主持完成多個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

              主要著作有《道教文學史》《易學與道教思想關系研究》等多部,組織編纂《國學新知文庫》等多個大型學術叢書,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海內外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百六十多篇。論著獲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3項,省部級獎15項。專著《道教與女性》《道教文化十五講》及主撰《中國宗教思想通論》已被譯為外文,在國外出版。

              卿希泰、詹石窗主編《中國道教通史》(五卷本)

              第一卷

              (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凡 例 1

              導 論

              一、中國道教通史研究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1

              二、中國道教通史研究的基本要求、主要目的和基本分期 27

              三、中國道教通史研究的科學方法 36

              第一章 道教產生的歷史條件和思想淵源 45

              第一節 道教產生的歷史條件 46

              一、秦漢社會對宗教的需要 46

              二、漢代統治思想的宗教化 50

              第二節 傳統鬼神信仰與祠祀 64

              一、鬼神信仰與墨子的《天志》《明鬼》思想  65

              二、“五行”觀念與鬼神崇拜的結合 69

              三、秦漢王朝的鬼神祠祀 74

              第三節 先秦的神仙思想與方仙道 78

              一、先秦神仙思想 78

              二、方仙道與秦皇、漢武的神仙活動 84

              三、《枕中鴻寶苑秘書》與《列仙傳》神仙人物及思想 90

              第四節 黃老思想與黃老道 93

              一、崇尚黃老的社會思潮與黃老道的出現 93

              二、《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的思想傾向 105

              第五節 易學與傳統醫學思想 112

              一、易學思想 112

              二、《黃帝內經》傳統醫學思想的滲透影響 121

              第二章 早期道教經書的出現和民間道教的興起 135

              第一節 《太平經》及其思想 136

              一、《天官歷包元太平經》的宗教神學特征 136

              二、《太平清領書》的來歷及其主要思想 138

              第二節 《周易參同契》及其主要內容 166

              一、魏伯陽與《周易參同契》 166

              二、《周易參同契》對煉養方術的概括和貢獻 170

              第三節 正一盟威之道的創立及其經典 183

              一、正一盟威之道在西蜀的創立和傳播 183

              二、《老子想爾注》的基本思想 211

              第四節 太平道的形成與影響 223

              一、太平道在東方的形成發展 223

              二、太平道與黃巾大起義 230

              第三章 道教在魏晉時期的分化和發展 247

              第一節 魏晉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發展 248

              一、魏晉時期統治者對道教的兩手政策和道教的分化 248

              二、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258

              三、復舊思想的破滅 262

              第二節 魏晉天師道在巴蜀地區的繼續傳播 270

              一、陳瑞、李特的起義與天師道 270

              二、范長生與成漢政權的關系 274

              第三節 魏晉民間道派在江南的傳播 277

              一、李家道在江南的流行 277

              二、各地李弘的起義 281

              三、杜子恭一派天師道的流傳與孫恩、盧循的起義 286

              第四節 魏晉時期道教在上層的傳播 295

              一、道教徒參與社會政治活動 295

              二、高級士族參加天師道 300

              三、道教中的“巖穴之士” 307

              四、《老子中經》的成書及其基本思想 312

              第五節 葛洪道教神仙體系及金丹道教的傳承 334

              一、葛洪對神仙思想的系統總結及其意義 334

              二、金丹道派的傳授系統和實質 351

              三、葛洪的多方面科技成就 357

              第六節 上清派的出現及其主要典籍 369

              一、上清派的出現 369

              二、《大洞真經》及其基本思想 379

              三、《黃庭經》及其主要思想 386

              第七節 《靈寶經》和靈寶派的形成 408

              一、《靈寶經》的出現和繁衍 408

              二、靈寶派的形成 419

              三、靈寶齋法及其特征 421

              第四章 道教在南北朝的改造和充實 435

              第一節 寇謙之與北朝天師道 437

              一、寇謙之改造天師道 437

              二、道教在北魏的興盛和發展 446

              三、《黃帝陰符經》的成書年代及其基本思想 450

              第二節 道教在北齊、北周的新發展 458

              一、北齊、北周道教的發展 458

              二、樓觀道的興起及其傳承 462

              第三節 北朝佛道關系 472

              一、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廢佛 472

              二、北朝的佛道斗爭和融合 483

              第四節 陸修靜與南朝天師道 489

              一、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 489

              二、靈寶派的發展 495

              三、道教齋醮儀范的制定 498

              四、道教在宋齊的發展 505

              第五節 南朝佛道關系 509

              一、顧歡《夷夏論》及其影響 509

              二、南朝的佛道斗爭與融合 517

              第六節 陶弘景對道教及醫學養生的弘揚 521

              一、陶弘景與道教茅山上清派 521

              二、陶弘景對道教養生理論和醫藥學的貢獻 525

              三、道教神仙譜系的建立 542

              四、道教在粱陳的新發展 549

              第七節 道教經書的制作 554

              一、道教經書的大量造作 554

              二、經書目錄的編制及三洞四輔分類法 556

              第八節 道教宮觀制度的初步形成與建立 566

              一、道館的興起及宮觀制度的初步建立 566

              二、北朝道教內部管理制度 572

              三、道教戒律的制定 596

               附錄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含道教前史)大事記 603

              人名(神仙名)索引 615

              其他名詞術語索引 634

              卿希泰、詹石窗主編《中國道教通史》(五卷本)

              第二卷

              (隋唐至北宋時期的道教)

              第五章 道教在隋至盛唐時期的興盛與教理大發展 1

              第一節 隋代的道教 2

              一、隋統治者與道教 2

              二、隋代道官制度 16

              三、隋代道教的基本狀況和特色 24

              第二節 初唐與盛唐時期的道教 32

              一、初唐時期的統治者與道教 33

              二、盛唐時期的統治者與道教 77

              三、唐代國家齋醮活動 101

              第三節 道派的融合興盛 106

              一、作為唐代道教主流派的茅山宗 106

              二、樓觀道的發展 122

              三、張天師一系的復起 125

              第四節 道教學者的涌現和道教理論的發展 147

              一、成玄英、李榮的崇玄思想 148

              二、王玄覽與《玄珠錄》 172

              三、司馬承禎的《坐忘論》與《服氣精義論》 188

              四、吳筠的《玄綱論》 206

              五、李筌的《黃帝陰符經疏》 218

              第五節 道教教義、科儀、經籍的整理與編撰 226

              一、《道教義樞》對道教教義的編撰 226

              二、張萬福對道教科儀的整理 239

              三、道經的搜集整理與《開元道藏》的纂修 251

              四、唐代《道藏》與敦煌道經 257

              第六節 唐代道教科技的發展 270

              一、道教學者對天文律歷的貢獻 271

              二、李淳風注《十部算經》 277

              三、《丹元子步天歌》與《二十八宿旁通歷》 280

              四、孫思邈的醫學思想 290

              五、張果的內丹學說 312

              第七節 唐代道官制度 323

              一、唐代國家道教管理機構及其官員 323

              二、宮觀使制度 331

              三、中央和地方各級道官 334

              第六章 安史之亂以后至五代十國時期的道教 353

              第一節 中、晚唐時期的道教 354

              一、統治者的崇道活動 355

              二、唐武宗“廢佛”與道教關系 365

              第二節 五代十國的道教 377

              一、帝王的崇道行為 378

              二、周世宗的“揚道抑佛”政策 382

              第三節 中晚唐道教的傳承發展 396

              一、南岳天臺派的傳系 397

              二、其他道派發展情況 402

              三、沈汾及其《續仙傳》 407

              第四節 杜光庭對道教建設的多方面貢獻 410

              一、對神化老子的系統描述 411

              二、對《道德經》研究成果的歷史總結 421

              三、對宣揚道教信仰的各種努力 430

              四、編錄神仙住地的宗教神學地理集 435

              五、修訂齋醮科儀 451

              第五節 《太平經鈔》《太平兩同書》與《化書》的面世 458

              一、《太平經鈔》的出現 458

              二、羅隱與《太平兩同書》 459

              三、譚峭與《化書》 463

              第六節 唐至五代道教外丹黃白術 476

              一、外丹黃白術的歷史發展 476

              二、唐至五代的外丹文獻概說 481

              第七節 唐末五代道教內丹術 494

              一、內丹術的由來和發展 494

              二、彭曉的生平及其內丹思想 498

              第七章 道教在北宋的復興和發展 509

              第一節 宋初道教政策與管理 510

              一、宋初統治者對道教的扶持和崇奉 511

              二、北宋政府對道教的管理制度 549

              第二節 北宋中后期的道教政策與佛道關系 556

              一、北宋中后期的道教政策與管理制度演變 556

              二、徽宗崇道廢佛和北宋道、釋二教的關系 584

              第三節 北宋道派的發展 592

              一、北宋的道派概況 592

              二、許遜崇拜的發展 599

              三、“三山”符箓的“混一”趨勢 601

              四、其他派系不明的知名道士 604

              第四節 陳摶與北宋儒道關系 615

              一、陳摶生平及其象數體系 615

              二、北宋道教對宋儒及理學的影響 628

              第五節 北宋的道論、經書及其思想 652

              一、北宋的《道德經注》和道論的基本特征 652

              二、張無夢、陳景元的學術思想 654

              三、蹇昌辰等對《黃帝陰符經》的注解 667

              四、道教善書《太上感應篇》的出現 693

              第六節 北宋內丹術與張伯端《悟真篇》 696

              一、鐘離權、呂洞賓等丹家的生平思想 696

              二、張伯端生平及其《悟真篇》的基本思想 707

              三、《悟真篇》歷代注疏文獻 724

              第七節 北宋外丹黃白術 732

              一、外丹黃白術在北宋社會上的影響 732

              二、北宋外丹黃白術著作 739

              第八節 北宋的齋醮科儀 743

              一、北宋的修道科儀和齋醮科儀 743

              二、《三洞修道儀》與《太上出家傳度儀》 744

              三、齋醮科儀的變化 754

              第九節 北宋道教經書的編輯 764

              一、北宋《道藏》的纂修概述 764

              二、張君房進獻《云笈七籤》 772

              三、《政和萬壽道藏》的編修 774

              附錄 隋唐五代北宋時期道教大事記 782

              人名(神仙名)索引 820

              其他名詞術語索引 845

              卿希泰、詹石窗主編《中國道教通史》(五卷本)

              第三卷

              (金、南宋至明代中葉時期的道教)

              第八章 道教在金與南宋的發展、改革及道派分化 1

              第一節 金代的社會狀況與統治者對宗教的態度 3

              一、薩滿教 4

              二、佛教和道教 5

              第二節 太一教的創立及其在金代的發展 11

              一、蕭抱珍與太一教的創立 11

              二、太一教的基本特征及其在金代的發展 13

              第三節 大道教的創立及其在金代的發展 28

              一、劉德仁與大道教的創立 29

              二、大道教的教義教制及其在金代的發展 31

              第四節 全真道的創立及其在金代的發展 37

              一、王重陽與全真道的創立 37

              二、“全真七子”引領全真道繼續發展 43

              第五節 金代全真道的教義教制 58

              一、合一三教的鮮明特點 59

              二、成仙證真的信仰鵠的 62

              三、真功、真行的實踐 67

              四、教制與戒律 88

              第六節 南宋王朝與道教 93

              第七節 南宋道派的興盛發展 105

              一、“三山符箓”道派繼續傳承 106

              二、神霄派及其雷法的傳衍 114

              三、靈寶凈明派的興起及其特色 127

              四、九宮山御制派的創立及傳緒 132

              五、天心正法派、清微派及其他新興道法派別 136

              第八節 南宋的內丹術與外丹黃白術 146

              一、內丹術的盛行與內丹學的發達 146

              二、外丹黃白術的繼續流傳 174

              第九章 道教在元代的興盛與道派的合流 177

              第一節 蒙元時期的社會狀況與統治者對宗教的態度 179

              一、蒙元時期的社會狀況 180

              二、蒙元時期的宗教政策 182

              第二節 蒙元前期全真道發展至鼎盛 190

              一、丘處機際遇成吉思汗 191

              二、全真道大發展局面的開創 196

              三、尹志平、李志常掌教期間全真道的繼續發展 209

              第三節 元代中后期全真道由鼎盛到蛻化 217

              一、《大元玄都寶藏》的編纂 217

              二、釋道斗爭與全真道發展受到抑制 220

              三、全真道的復興與末流之貴盛 233

              第四節 大道教的分合與歸流 250

              一、大道教由分裂到合一 250

              二、真大道的發展與歸流 257

              第五節 太一道的發展與歸流 269

              第六節 龍虎宗的傳續及其支派玄教的貴盛 289

              一、龍虎宗天師受元室寵遇 290

              二、張留孫開創龍虎宗支派玄教 294

              三、玄教的承傳及其教制 297

              四、玄教在政治、思想、宗教內容上的特點 307

              第七節 茅山、閤皂二宗及其他道法派別的傳衍 324

              一、茅山、閤皂二宗的傳衍 324

              二、神霄、清微、東華、天心諸派的繼續流行 333

              第八節 凈明忠孝道的創建與傳緒 361

              第九節 符箓派的會歸與金丹派的合一 373

              一、新舊符箓派的會歸與正一道的形成 373

              二、全真道的南傳與南北二宗的合流 375

              第十節 金元全真道的齋醮與《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的編撰 395

              一、金元時期全真道的齋醮活動及其時代特色 395

              二、林靈真編撰《靈寶領教濟度金書》 410

              第十一節 宋元道教的科技成就 418

              一、陳旉《農書》的特色及其農業科技成就 418

              二、《數術記遺》的珠算學成就 429

              三、天元術與道教數學貢獻 435

              四、《長春真人西游記》的地理科技成就 447

              五、朱思本及其地理學著作 453

              六、趙友欽《革象新書》的天文學與光學成就 459

              第十章 道教在明中葉以前的發展和貴盛 467

              第一節 統治者對道教的利用、崇奉與管理 469

              一、明太祖到武宗對道教的利用與尊崇 469

              二、明世宗的崇道奉玄 486

              三、道教管理制度的建立與施行 496

              第二節 正一道的貴盛與《正統道藏》的編纂 512

              一、正一道的榮貴 513

              二、正一道諸宗派的傳續 533

              三、張天師主持國家齋醮 537

              四、張宇初振宗興教的構想及其對教規教義的貢獻 539

              五、趙宜真的道教思想 547

              六、科儀、道法經典的編集與《正統道藏》的修撰 550

              第三節 全真道的相對沉寂與內丹學的繼續發展 552

              一、張三豐的“隱仙”風范及其思想 553

              二、全真道的相對沉寂 569

              三、內丹學的繼續發展 582

              第四節 道教對社會影響的加強 591

              一、道教在思想領域的影響——“三教融合”的深入發展 592

              二、道教在文學藝術及政治領域的影響 606

              三、道教對社會倫理的影響——善書的流行 620

              附錄 南宋金元至明代中葉道教大事記 635

              人名(神仙名)索引 662

              其他名詞術語索引 685

              卿希泰、詹石窗主編《中國道教通史》(五卷本)

              第四卷

              (明后期至民國時期的道教)

              第十一章 道教在明后期至清嘉道間的衰微 1

              第一節 道教進入衰落時期及《萬歷續道藏》的編纂 2

              一、統治者的利用、抑制政策導致道教的衰落 3

              二、張國祥領修《萬歷續道藏》及《道藏目錄詳注》的寫定 18

              第二節 陸西星、伍守陽對內丹學的推進 27

              一、陸西星及其所著《方壺外史》與東派丹法 27

              二、伍守陽及其所著《天仙正理》和《仙佛合宗》 39

              三、陸西星、伍守陽的三教合一思想 50

              第三節 正一道龍虎宗的衰頹與婁近垣的獨被寵遇 57

              一、正一天師的傳系及其地位的衰降 57

              二、婁近垣的被寵遇 72

              三、婁近垣的修道思想及其對科儀的貢獻 77

              第四節 全真道于沉寂中復蘇與“龍門中興”的局面 81

              一、明后期全真道于沉寂中稍稍復蘇 82

              二、王常月的闡教活動及其修道思想 102

              三、全真道傳戒儀式概述 119

              第五節 全真派在江浙地區的弘傳 129

              一、全真派盛傳于江浙 130

              二、閔一得及其所纂《古書隱樓藏書》 149

              第六節 全真派在華中、華北、華南地區的傳衍 159

              一、全真派在華中地區的傳衍 159

              二、全真派在華北地區的傳衍 168

              三、全真派在華南地區的傳衍 181

              第七節 全真派在西南、東北、西北地區的傳衍 185

              一、全真派在西南地區的傳衍 185

              二、全真派在東北地區的傳衍 206

              三、全真派在西北地區的傳衍 211

              第八節 正一道各宗派的活動 243

              一、龍虎宗支派正乙派的創立 243

              二、茅山、神霄、清微、凈明諸派的傳系 247

              三、傅金銓及其所著《道書十七種》 264

              四、各地不明宗派的正一道士的活動 275

              第十二章 道教在鴉片戰爭后至民國時的流遷 279

              第一節 晚清民國道教受抑制而轉向民間 281

              一、晚清統治者對道教的抑制及對個別神靈的利用性崇奉 281

              二、太平天國運動對道教的強烈沖擊 288

              三、民國時期道教受抨擊而隱伏于民間 291

              四、道教對民間秘密宗教活動的影響 293

              五、道教對少數民族宗教信仰的影響 310

              第二節 道教在近現代的傳承 334

              一、全真道的傳承情況 337

              二、正一道的傳承情況 393

              三、道門中的傳奇之士 405

              第三節 李西月、黃裳對內丹學的發展 411

              一、李西月及其西派丹法 411

              二、黃裳的修煉思想 424

              第四節 陳攖寧、易心瑩的道教思想 435

              一、陳攖寧與《揚善半月刊》 435

              二、陳攖寧的仙學思想及仙道救國論 448

              三、易心瑩的道教宇宙觀與道教宗派觀 467

              第五節 道教徒建立組織及參與民主革命和抗日斗爭 476

              一、民國時期的道教會 477

              二、道教徒參與民主革命和支持抗日救亡的斗爭 485

              第六節 新著道書、道教叢書的編寫與印行 492

              一、晚清民國時期的新著道書 493

              二、《重刊道藏輯要》《道藏精華錄》等道教叢書的增補和編纂 500

              三、明版《道藏》涵芬樓影印本的印行 511

              第七節 道教善書的盛行及道教研究的開展 513

              一、清代道教勸善書、功過格的盛行 514

              二、民國學術界研究道教的主要成果 554

              附錄 明中后期至清代和民國時期道教大事記 597

              人名(神仙名)索引 615

              其他名詞術語索引 638

              卿希泰、詹石窗主編《中國道教通史》(五卷本)

              第五卷

              (當代中國道教與海外道教)

              第十三章 道教在新中國成立后的重整與改革開放的崛起 1

              第一節 古老道教的轉變 2

              一、舊貌換新顏 3

              二、中國道教協會成立 6

              三、熱火朝天年代道教的社會活動與文化建設 9

              第二節 “文革”期間與“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道教步履 15

              一、“文化大革命”對道教的猛烈沖擊 15

              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道教邁出新步伐 16

              第三節 改革開放以來道教的新氣象 31

              一、適應社會變遷的思路路向與舉措 31

              二、組織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 35

              三、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形成 37

              四、理論研究與學術探討 40

              五、恢復傳統的“傳戒”與“授箓”儀典 43

              六、宮觀自養與社會慈善工作 47

              七、對外交流與影響力的提升 49

              第四節 當代道教界已故知名道長的弘道業跡 52

              一、岳崇岱:首任會長的擔當 53

              二、黎遇航:道門法統的守護者 57

              三、傅元天:在撥亂反正中重振道教 63

              四、閔智亭:讓世界了解道教 70

              五、陳蓮笙:以道立教,以教弘道 78

              第十四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道教研究的勃興 97

              第一節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道教學術研究的蓬勃發展 99

              一、成立道教學術研究機構 99

              二、設立各類道教研究課題 103

              三、舉辦各類道教學術會議 110

              四、出版各類道教學術專著 117

              第二節 當代已故知名學者對道教學術研究的開拓 136

              一、蒙文通:道教研究的當代拓荒者 136

              二、王沐:跨越教界與學界的精專人才 155

              三、王明:道教文獻考據的卓越貢獻者 163

              四、陳國符:擅長道藏源流稽考的化學名家 173

              五、任繼愈:拓展道教研究的當代領軍人 198

              六、潘雨廷:默默耕耘的道教研究奇才 214

              七、王家祐:從考古角度看道教 222

              八、孟乃昌:丹道與古代科技研究的佼佼者 237

              九、湯一介:道教經史傳承的重要建樹者 252

              第十五章 港、澳地區道教的傳播與研究 257

              第一節 道教在港澳地區的傳播與發展 258

              一、道教傳入香港與流布 258

              二、香港的先天道和道教 261

              三、香港呂祖道堂和道教 264

              四、道教傳入澳門及其發展 264

              第二節 港澳地區道教主要活動場所與組織 267

              一、香港道教主要活動場所與組織 267

              二、澳門道教主要活動場所與組織 281

              第三節 香港和澳門的道教研究 285

              一、許地山的道教研究 286

              二、饒宗頤的道教研究 290

              三、港澳地區其他學者的道教研究 294

              四、香港道教學院和全真道研究中心 300

              五、香港蓬瀛仙館對道教學術研究的推動 302

              六、圓玄學院對道教學術研究的大力支持 303

              第十六章 臺灣地區道教的流布與研究 305

              第一節 道教在臺灣地區的傳播與發展 306

              一、道教傳入臺灣與流布 307

              二、臺灣道教的主要神系信仰 316

               

              第二節 臺灣地區主要道觀 324

              一、以三清、玉皇和哪吒為主神的宮廟 326

              二、以城隍、土地、王爺為主神的宮廟 330

              三、以呂祖、保生大帝、媽祖為主神的宮廟 333

              第三節 臺灣地區的道教研究 337

              一、臺灣道教研究概況 337

              二、臺灣道教研究先驅 341

              三、臺灣道教研究的橋梁 348

              四、臺灣道教研究的主要開拓者 365

              五、臺灣道教研究的實力派人物 373

              第十七章 道教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和影響 393

              第一節 道教在朝鮮半島的傳播和影響 395

              一、道教傳入朝鮮半島 395

              二、唐以后道教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399

              第二節 道教在日本的傳播和影響 405

              一、道觀在日本的存在 405

              二、從日本的本土宗教和社會生活看道教影響 407

              第三節 道教在東南亞地區 417

              一、道教在新加坡 418

              二、道教在馬來西亞 439

              三、道教在越南 450

              四、道教在其他東南亞國家 454

              第四節 道教在歐美國家 460

               一、歐美國家的道觀 460

               二、在歐美國家弘道 462

              第十八章 海外的道教研究 469

              第一節 法國的道教研究 472

              一、傳教士讓歐洲知道中國有一個道教 473

              二、第一個漢學講座和馬伯樂的道教研究 475

              三、施舟人對道教研究的貢獻 481

              四、賀碧來、石秀娜以及勞格文等的道教研究 486

              第二節 日本的道教研究 492

              一、開創期的道教研究 492

              二、為政治軍事服務期的道教研究 493

              三、戰后恢復期的道教研究 495

              四、高潮期的道教研究 499

              五、日本道教研究出現的變化 503

              第三節 英國的道教研究 517

               一、傳教士理雅各布確定道教的英文譯名 517

              二、李約瑟的道教研究 520

              三、龍彼得和巴瑞特等的道教研究 523

              第四節 美國的道教研究 525

              一、美國道教研究發展的三個階段 526

              二、科恩和韓書瑞的道教研究 537

              第五節 加拿大的道教研究 546

              一、中國宗教研究會成立與朱利安入道 546

              二、中西文化相互借鏡下的道教研究 550

              第六節 澳大利亞的道教研究 556

              一、柳存仁的道教研究 557

              二、拉塞爾和芭芭拉的道教研究 588

              第七節 德意等國的道教研究 591

              一、傳教士和外交官對道教的研究 591

              二、馬克斯•韋伯的道教研究 594

              三、二次大戰前后的德國道教研究 596

              四、意大利的道教研究 598

              第八節 俄羅斯的道教研究 607

              一、俄羅斯道教研究的四個階段 608

              二、俄羅斯道教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613

              第九節 道教研究的國際會議 622

              一、道教研究國際會議的肇始 622

              二、20世紀80年代以來道教研究的國際會議 624

              附錄

              新中國成立后大陸道教大事記(1949-2012)631

              港澳臺道教大事記 650

              海外道教大事記 662

              人名(神仙名)索引 676

              其他名詞術語索引 691

              參考文獻 697

              后記 726

              (轉自川大老子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新聞推薦
              2021上海臺北城市論壇將于
              第六期臺灣道教宮觀負責人研習
              閩臺青年媽祖信俗研學體驗營開
              如何理解促進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為實現民族復興接續奮斗——寫
              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9
              臺灣祭孔引發的隨想
              第四屆世界宗教熱點研究論壇召
              佛教自然觀與佛教中國化
              全國政協民宗委舉辦第二期少數
              中國佛教協會負責人就“佛媛”
              譜寫宗教和順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領域的話語權
              哲學與科學相互促進
              創新發展中國哲學話語
               
              Copyright © 2014 by www.shanbi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14054068號-2
              情侣睡在一起真的控制不住吗_十大公认最好看的小说_美女被张开双腿日出白浆_成 人免费视频免费观看

              <cite id="f99jx"><span id="f99jx"></span></cite>

                      <font id="f99jx"><noframes id="f99jx"><sub id="f99jx"></sub>